中华文化的瑰宝 ------你如何解读这幅殷代的杰作@hqy二哥 贺汪泽原创

View this thread on: d.buzz | hive.blog | peakd.com | ecency.com
·@hqy·
0.000 HBD
中华文化的瑰宝 ------你如何解读这幅殷代的杰作@hqy二哥 贺汪泽原创
![](https://steemitimages.com/DQmVDM2U1gtdYaBPBJmVq8fgB7sojoyA8b9jVqVsSsVstSb/image.png)

这幅画见于《甲骨文合集》11册35269片。这是一幅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记忆描述图。根据画面展现的场景,或许可名之曰《洪荒记》。

画面上有五物。在上的是飞燕,身上挂满树枝,从山顶疾驰而过,表明它在为营造新家而奋力拼搏。中间一排,前为豕,中为狐,殿后的是人类自身,姑且名之为“夏”。在殷民的集体记忆中,夏人过着比他们更原始简朴的生活,故而描绘成似人非人的形象;豕、狐、夏,前后相踵,一队前行,也在为重建家园殚精竭虑,急急奔走;最下面的是举翮奋飞的小鸟,同样不辞劳苦,加入这个集体,和诸位同伴一起,由东向西飞。

这是一次遭遇洪水氾滥,受到毁灭性打击之后的大迁徙。为什么是由东往西呢?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黃河、长江都发源于西部高山,一路向东,奔流入海。这是地理大势,至于各人身处的小环境,人们日常的具体感知,也就不一定了。这幅神秘图画的作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融心中丘壑于画面之中,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是模山范水的细节真实,而是纵观天下大势的大智慧。

有很多历史现象至今还是解不开的谜,《禹贡》记述的九州地形、地貌、风物是怎样踏勘而来的?《山海经》更大范围内的奇闻异亊的记载,又是如何采写到的?仅凭“谈天衍”一张嘴画得这么圆?这么真?迷离恍惚之中还是有几分真实。这幅神秘图画更早于《禹贡》和《山海经》,是如何确定要一致向西?原来远古神话中的西方,有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海内西经》)还有西王母之山,沃民之国,“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存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大荒西经》)这种极乐世界,正是先民向往之地。所以,众位生灵奋不顾身,齐心协力相率而向西飞奔。这正代表先民的理想与追求,体现先民顽強不屈,战胜苦难的意志。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在画作中得到形象的展现。

最后,我们还得提到一点,“中国之人”夏,与百兽相群是处,沒有异化成它们的对立面。面对灾难,通力合作,这才是拯救全体生灵的不二法门。这正是这幅神秘图画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极宝贵的精神遗产。

从本画的艺朮风格言,既具宗教画隐喻的特质,又不乏世俗的情趣。全画灌注着浪漫的精神,却离现实并不遥远,更未隔绝,充盈着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与战国晚期楚国龙凤呈祥帛画并享世界文化遗产的美誉,毫不逊色。


我是贺庆媛@hqy,退休中学语文老师,老太太一枚。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