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和哲学

View this thread on: d.buzz | hive.blog | peakd.com | ecency.com
·@julian2013·
0.000 HBD
贫困和哲学
历史上有一个挺有名的争论,即普鲁东和马克思之间的争论。


![img_5109.png](https://images.ecency.com/DQmQ22nEkkgHAo15u14qXygiW56VNYU1UF3CamP4edaB3BV/img_5109.png)
图源:[pixabay](https://pixabay.com/images/id-294266/)

普鲁东何许人也?这人是十九世纪中期法国社会主义运动中一个经典人物,在当时的法国工人运动中很有影响力。又是社会无政府主义者。

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内容很复杂,一堆杂乱的结合。分别论述经济学、价值、分工、机器、竞争、垄断、警察和捐税、人和上帝在矛盾规律下的责任、贸易的平衡、信用、所有权、共有制、人口、概述和结论等等。这些标题有的属于经济范畴的概念,如分工、竞争、垄断;有的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如机器;有的则属于政府所采取的安全和财政政策措施;有的是金融制度,如信用;有的是所有制问题,如所有权、共有制。但是它们无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对于它以前的社会形态来说,都不能构成历史发展的特定标志。这充分表明全书在章的结构上概念含糊,缺乏逻辑,杂而无章。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提得非常错误,甚至无法给它一个正确的回答。”

所以马克思看了这个东西觉得他在论述方法上完全在胡扯,对工人运动十分有害,搞乱了概念,于是便写了《哲学的贫困》一书与普鲁东这本《贫困的哲学》相对立。
          
马克思在自己的书中说,尽管他不厌其烦地“胡扯科学”,妄图以科学泰斗自居,但是他并不了解科学,特别是不懂得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们的物质关系所起的决定作用。因此,他把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联系说成是理性的自我表现,把经济范畴的概念说成是历来存在的永恒观念,而不是把它们“看做历史的、与物质生产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这就使得作者在书中述及各种问题时,不是立足于现实,从现实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索,求得对它们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而是求助于上帝,求助于理性,用先验的和思辨的方法假设存在的问题和构想解决这些问题的公式。这就无异于用空想来求空想,用头脑中的运动来代替实际运动。
      
马克思在这里强调普鲁东不是以历史的观点和唯物史观的方法,和用生产方式来考察联系社会,是一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大杂烩。所以说普鲁东在哲学上是贫困的,即《哲学的贫困》,说白了就是:思想的贫乏,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我们完全可以把名字改一下套在当下也是很合适的,即《贫困的发展》对《发展的贫困》。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在贫困的基础上发展了,但仍然有很多新问题出现,这是必然的,可是不少人难以用历史的观点,经济的观点去解释问题,却一盆大杂烩,牛头不对马嘴,这不是当年普鲁东《哲学的贫困》又是什么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